:

寶石

鑽石Diamond

鑽石是碳元素組成的無色晶體,為目前已知最硬的天然物質,又名為金剛石。 鑽石的莫氏硬度為10度,是硬度最高的礦石。巨型的美鑽往往價值連城。當鑽石帶有藍、綠或粉紅色屬十分罕有,而顏色深而鮮豔則價錢更高;目前最昂貴的有色鑽石,要屬帶有濃豔紅色的鑽石。傳統釐定鑽石價值高低的標準是「4C」制度,即克拉(Carat)、色澤(Color)、淨度(Clarity)、和切割(Cut)。

克拉(Carat)

鑽石的重量是以克拉計算,每一克拉為200毫克或分為100分,所以市面上常聽到1克拉,50分鑽,30分鑽。越大顆的鑽石越難得、價格也越高。

色澤(Color)

鑽石的色澤會因為化學上的雜質而有所偏差。完全純正的鑽石應該是透明無色的。鑽石偏向不同的顏色會影響它的價值。絕大部分的鑽石都是因為帶有氮原子而偏黃。白鑽越偏黃,價值便越低。但是偏粉紅或藍的鑽石價格卻較高。顏色強烈偏向粉紅或藍的鑽石可能是價值連城。顏色區分以D級最高,Z最低。

  • 無色:D, E, F
  • 接近無色:G, H, I, J
  • 微黃:K, L, M
  • 輕淺黃:N, O, P, Q, R
  • 淺黃:S, T, U, V, W, X, Y, Z

淨度(Clarity)

淨度以鑽石內的內含物多少決定。內含物可能是天然的雜質或裂痕。內含物的數量、位置、大小等都會影響評級。鑽石礦開採出來的金剛石中,只有20%可以成為寶石,其餘的因為內含物較多通常只能作工業用途。而20%~40%的寶石級鑽石中,大部分都包含肉眼可見的內含物。在此級別以上的鑽石較為大眾喜愛。至於屬完美級別的鑽石更為罕有,被稱為「博物館級」鑽石。通常使用10倍放大鏡觀察鑽石內部及表面內含物的大小、數量、分布及對鑽石光彩影響的程度,分出等級。一般通行的淨度分級如下:

  • FL - 「Flawless」,完美無瑕。一般顯示在放大100倍無夾雜內含物或外部瑕疵。
  • IF - 「Internally Flawless」,內部無瑕。在100倍放大倍率下顯示沒有夾雜內含物,但它們可能顯示出一些細微的外面瑕疵,而那些瑕疵可以用拋光移除掉。
  • VVS1, VVS2 - 「Very Very Slightly Included」,非常微小。內含物在100倍的放大鏡以下看非常困難,正常肉眼是不會看到內含物,用顯微鏡或放大鏡亦很難找到它們的內含物。
  • VS1 and VS2 - 「Very Slightly Included」,非常小。在10倍放大鏡下會看到輕微的內含物,但內含物通常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到。
  • SI1 and SI2 - 「Slightly Included」,小型內含物。在10倍的放大鏡下會明顯看到內含物,並且內含物是有可能是肉眼可見的。
  • I1, I2 and I3 - 「Included」,清楚的內含物,可以被肉眼看見,這級別的鑽石耐用程度亦會受到內含物的影響而降低。

切割(Cut)

未經切割打磨的金剛石並沒有燿燦生輝的光芒。切割的功用是把鑽石割成可以盡量增加光線反射的形狀。鑽石的切磨也因刻面的形狀、數量及其排列方式的不同,而有不一樣的型式。

幾種常見的切割形式

  • 圓形(Round)
  • 祖母綠型(Emerald)
  • 橢圓形(Oval)
  • 梨形(Pear)
  • 公主方型(Princess)
  • 枕形(Cushion)
  • 心形(Heart)
  • 馬眼(Marquise)
  • 上丁方(Asscher)
  • 雷地恩(Radiant)

珍珠Pearl

珍珠主要是由珍珠貝孕育而成,珍珠的特有的光澤是光在這些透明的珍珠質層上反射和衍射造成的,珍珠質層越多,光澤就越漂亮。一些珍珠的螢光是由不同真珠層對入射光不斷的折射所形成的。一般的珍珠是白色的,有時有米黃色或粉色的光澤,也有些珍珠帶有黃色、綠色、藍色、棕色或黑色的顏色。黑珍珠因其稀有而昂貴。

珍珠的價值主要由它的光澤、顏色、大小、有無表面的缺陷和形狀來決定。其中光澤最為重要。大而滿圓的珍珠比較罕見,一般被用在戒指上,水滴狀的一般用在懸掛物上,不規則的常用在項鍊中。珍珠的暇疵越少,價值就越高。

Akoya珍珠

日本海水Akoya珍珠在日本古代被稱為和珠。是日本的代表珍珠,由阿古屋貝產出,須要生長於水溫15~25度的平靜海灣。顏色有銀色、金色、粉色等。尺寸大多為6~8mm。

南洋白蝶珍珠

白蝶貝是珍珠貝裡最大的貝類。生長於水溫較高的澳洲、印尼海域。珍珠層厚,顏色為銀白色和粉色、金色等。珍珠的尺寸多為10mm以上。

南洋黑蝶珍珠

黑蝶貝主要產地在南太平洋特別是大溪地,顏色為黑色、綠色、藍色、褐色等。特別是像孔雀羽毛一樣美麗的墨綠色黑珍珠最高級。

馬貝珍珠

馬貝珍珠大部份是半圓形的設計,背面比較光滑平整,常用在大型珠寶設計來呈現。

淡水珍珠

淡水珍珠的三角帆貝,目前多養殖在中國,尺寸大小約2~10mm,因為淡水養殖比較少天然災害,所以產量大也多利用在不同的設計上。

祖母綠Emerald

祖母綠是一種寶石,常被稱為綠寶石之王。在古埃及時代就已用做珠寶。當時的著名礦場-克利奧帕特拉(埃及艷后之名),現已因大量開採而耗竭。現今生產祖母綠較有名的產地,首推哥倫比亞,當地出產的祖母綠品質公認最佳(內含三相物)。一顆祖母綠要是其產地確定為哥倫比亞的話,其價格會較一般祖母綠為高。其他地方的礦場則以巴西(二相物)與尚比亞產量最大。所謂三相物,就是在一個寶石內,同時出現三樣聚集在一塊的特徵,每個特徵分別為:液體、氣體、固體。祖母綠很難找得到無瑕的寶石。實際上,可以說祖母綠寶石中一定多少有裂縫及內含物。祖母綠的綠色來自其內的鉻離子,而天然祖母綠多半有許多裂隙,傳統的浸油處理是業界普遍採用且廣為接受的淨度優化方式。

翡翠Jadeite

翡翠也稱翡翠玉、輝玉、翠玉、硬玉、緬甸玉,是玉的一種,顏色呈翠綠色(稱之翠)或紅色(稱之翡)翡翠的名稱來自鳥名,這種鳥的羽毛非常鮮艷,雄性的羽毛呈紅色,名翡鳥,雌性的羽毛呈綠色,名翠鳥,合稱翡翠,明朝時,緬甸玉傳入中國後,就冠以「翡翠」之名。

翡翠的價值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評判:

  • 顏色,即所謂正、陽、濃、勻。
    • 正:指顏色的純正程度
    • 陽:指顏色的明亮程度
    • 濃:指顏色的飽和度/深淺
    • 勻:指顏色分布的均勻程度
  • 質地,又稱粗細、地子,種地,是指質地的細膩程度。
    • 玻璃種
    • 冰種
    • 糯米種
    • 油青種
    • 花青種
    • 干青種
    • 芙蓉種
    • 金絲種
    • 白底青種
    • 豆種
  • 透明度,俗稱「水頭」
    • 玻璃地(很透明)
    • 冰地(透明)
    • 蛋清地(半透明)
    • 藕粉地(微透明)
    • 瓷地(不透明)
  • 雕工,即雕刻工藝水平

翡翠的顏色因含有的鉻元素質量分數不同而顯白或綠色。一般以白色泛綠種類最為常見,以祖母綠色為貴。

翡翠的顏色主要有:

  • 白色,基本上不含雜質。
  • 紅色,含三價鐵。
  • 黑色,含2%以上的鉻。
  • 綠色,含2%以上的鉻和二價鐵。
  • 黃色,含元素鐵。
  • 紫色,含元素錳。
  • 藍色,基本上與緑色一樣,可是比其他顏色少見。

綠色的翡翠根據顏色的不同,可以進一步分為寶石綠,祖母綠,秧苗綠,翠綠,豆青綠,菠菜綠,淺水綠等。

加到我的最愛
購物車

登入

登入成功